智能家居時代正在開啟,是事實還是吹噓?
yanfei 2021-04-21 17:02? ? ?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過于吹噓智能性卻是智能家居落地的最大絆腳石,因為用戶買新房裝修或是二手房改造,智能都是可有可無的選擇維度。
小編日前在線下探訪了德國摩根智能家居(Moorgen)、賽萬特(Savant)以及谷歌Nest等部分廠商產品,在體驗館布置、產品設計和交互創新三個方面,有些值得國內廠商借鑒的元素。
與國內廠商比起來,很多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推進方式并不雷同,大部分品牌其實沒有很強烈的智能家居炒作氛圍,而是瞄準中高端用戶主打一種家居自動化和舒適性體驗,以及產品的人性化設計,在線下展示的時候,盡可能呈現的是融合了智能的家居體驗效果,而不是把智能放在很突顯的位置。
智能家居發展到今天,無論是總線技術還是無線技術,可以達到的智能化水平其實十分有限,能做好物聯技術和自動化體驗或許才是當下最實際最有效的落地方式。
小編的第一感觸是,智能家居的重點在于家居的整體體驗而不是強調智能效果。目前大部分智能家居廠商的線下體驗店都有個相似的通病:擺上一張全屋智能的方案架構聯動圖,陳列一些傳感器、開關、燈、門鎖、音箱等產品,然后告訴前來參觀的消費者,我們將通過怎樣的聯動實現怎樣的情景模式效果,其他全靠激發用戶想象力,毫無體驗感可言。
稍微對體驗有所重視的廠商會簡單布置陳列幾個房間的產品聯動,給用戶展示如何操作等模擬體驗,但是大部分體驗間都缺乏一種感覺,就是家居的氛圍。
當一個體驗場景的科技感凌駕于家居感之上時,消費者其實會覺得有些華而不實,場景價值與消費者心理會產生隔閡,因為這不像個家,用戶沒有貼切感也就沒有對家庭智能化的憧憬感。而當有些智能產品體驗出現問題時,更會讓顧客覺得不太靠譜,很多完全依托無線技術方案的體驗間出現這樣的問題屢見不鮮。
就實際落地效果來看,總線+無線的智能家居綜合技術仍是最為穩妥的方案,只不過這種技術方案在前裝環節就要介入整個室內方案的設計。智能家居的智能更多應該是隱性或者無感的,智能就是更方便了,跟多花哨酷炫沒有什么關系,能跟一個家庭的家居環境融為一體才是關鍵。
舉例來說,在德國摩根智能家居體驗館時,小編比較認同的并不是其智能產品有多突出,而是整個家居的風格和體驗間感受比較到位,整個體驗間所涉及到的面板產品也是很多常見的情景模式按鍵開關,只是從材質和觸感上相對比較有質感,但本質功能與其他廠家的產品并無多大差異化,重點就是整個家居體驗的氛圍。
當人們被家居氛圍帶入體驗場景時,這時候再展現智能的一面才容易被消費者接受。所有的聯動,包括燈光、音樂、新風、空調、地暖等,不光是關閉開啟那么簡單,能進一步做到低功耗和自主調節就是加分項。
小編與多位智能家居一線工作人員對話發現,大家普遍都形成了共同的認知:智能家居技術其實在國外發展了很多年,即使目前國內AI技術有進步,普及速度也非常快,但在家居場景下能帶來的體驗突破仍非常有限,一間屋子真正具有自主運行邏輯還是很難的,現在更多是以物聯為主,拔高智能概念沒什么實際用處。
而說到智裝,更偏綜合性的感受和體驗,其目的是在于基于可見的硬裝和軟裝,進一步提高居住空間舒適度,可能智能家居公司有全宅的調光系統、電動窗簾系統、家庭影音系統、安放監控系統等各類智能產品,暖通類公司有中央空調系統、地暖系統、新風系統、水處理系統等,但這些都不是重點,智裝的重點不是這些產品方案,而是優化整合對應的系統輸出一種適合用戶生活的綜合體驗,這不需要多么夸張地去強調智能,能把家居自動化的部分做好做穩定就是成功。
其次,在賽萬特(Savant)體驗區,讓小編詫異的是一款帶觸控屏的“萬能遙控器”產品,放眼國內各路廠商基本都在將語音操控融入到一切交互入口設備中,讓用戶盡量避免使用物理遙控器,那保留物理遙控器形態是產品落后還是一種必要價值?
智能家居時代,語音固然是最自然的交互方式,但小編認為,人們的實際生活中不能摒棄的是多元化的產品交互方式,就像觸控屏幕普及之后,人們仍需要保留按鍵給我們真實的物理反饋,過度虛擬化并不是最好的交互體驗。
用戶對交互方式和工具的選擇是多樣性的,例如有時候人們并不適合大聲說話或者不想通過說話的方式跟設備進行交互,也不想打開手機APP去研究什么操作,那么在合適的場景下有合適的交互設備就顯得非常重要。
智能家居的一大價值在于提高人們生活的便捷度,便捷度有可能不是什么超前的技術集錦,而是對最常見的成熟技術進行創新加工。智能家居廠商應該對成熟技術和新型技術做進一步融合,給用戶提供最符合生活習慣的產品,而不是應用最超前卻有體驗缺陷的新技術。
一款物理遙控器也可以變得很智能,承擔起場景交互的重要節點,核心的關鍵是對現有技術的靈活應用打造最佳體驗。
最后一點是關于產品創新,小編在體驗谷歌Nest智能溫控器產品時感觸到,即便是一個智能家居部件型的產品,也可以作出人機交互和產品設計的創新突破。Nest智能溫控器的作用就是讓室內空間保持在一個適宜的溫濕度環境,通過控制暖通設備,比如中央空調、地暖、新風等來實現,但它一個人性化的體驗就是“旋鈕+觸控屏”的交互方式設計,讓用戶很便捷地去做一些微調操作,而不是讓用戶摁來摁去,點來點去。
人性化設計其實就是體現在細微之處,解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繁瑣小問題,改善了用戶體驗,進而獲得產品品類的大成功。
而放眼國內,控制暖通設備對于很多廠商來說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但我們大多數廠商都是互相抄襲,通過一個控制面板來實現,產品風格、外形幾乎千篇一律,基本是觸控屏搭配物理調節按鍵的方式,為什么沒有人做出旋鈕的方式或者更好的產品形態來讓用戶從愛上一款產品開始呢?這是值得各路廠商反思和正視的問題,沒有創新就走不出差異化,成為當前智能家居廠商們繞不出的怪圈。
小編走訪線下發現,目前不少國內智能家居廠商有開始追求高性價比的趨勢,做出來的產品在電子產品層面可能是合格的,但放到整個家居環境當中而言,從直觀感觸上就缺乏品質感與可信任感,產品顯得比較廉價劣次,美觀性也比較差,這些產品弊病都不利于被消費者接納,更何談整個智能家居方案走進消費者家中。
消費升級時代,人們需要的不是便宜的產品,需要的是價格合理、品質靠譜且實用美觀的產品。智能家居跟硬裝、軟裝的本質邏輯是相同的,讓家庭空間更好地彰顯用戶個性,更健康、舒適、便捷。
在當下,智能家居并不是什么需求痛點,重點是要打造一個完整的融合智能的家居環境,給消費者創造切實的體驗和生活利好,而不是突出強調智能。智能不是裝出來的,也根本裝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