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搶占智能家居入口, 智能音箱開始走向大眾!
yanfei 2020-12-02 17:39當業界還在思考人工智能應當如何迅速構建起生活場景時,科技巨頭們正通過“語音”這把鑰匙緩緩打開智能家居這個魔盒。
語音領域展開“軍備競賽”,巨頭搶占智能家居入口
從物理手柄按鍵,到物理鍵盤鼠標,再到觸摸屏,為了實現讓操作更簡便的初衷,人類最終塑造了終極的輸入方式——語言。隨著國際國內40年的探索,語音終于成為人機交互的新范式。
據Research and Markets公開數據現實,預計到2020年,全球語音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91.7億美元。為了爭奪人機交互的下一個入口,互聯網巨頭開啟了在智能語音市場瘋狂的“軍備競賽”。
伴隨語音交互的發展,以智能音箱為代表的智能家居開始走向大眾。
自2014年11月發布到2017年1月,亞馬遜Echo系列用戶已達到820 萬。截止在2016年12月底,亞馬遜Echo音箱銷售超過600萬。Echo銷量激增的背后是其正迅速從早期用戶的小眾圈子進入大眾市場。
去年谷歌在I/O大會上,也推出了自家的智能音箱——Google Home,這款基于google Assistant的產品能夠實現的功能與亞馬遜Echo類似:包括音樂播放和硬件控制。
之所以智能音箱會成為眾多巨頭發力的重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智能家居入口”的地位。入口往往會決定整個生態系統中智能硬件的選擇:選擇Amazon Echo的用戶也必然會選擇與之配套的智能硬件。率先入局智能音箱市場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擁有更高的占有率。
在產品功能和體驗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實際上影響用戶選擇的往往是一款智能音箱的生態系統。對于智能硬件提供商來說,更為普及的生態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智能家居不能“為了智能而智能”
如果說以智能音箱為代表的場景只是掀開了冰山一角的話,那么國內高達千億的智能家居市場則孕育著更多機會。
據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403.40億元,同比增長41%,預計到2018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1300億元,未來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48%。
對此,包括樂視、阿里、創維、美的、TCL等公司都積極以各種方式切入到智能家居領域,甚至包括華潤、綠地、恒大、萬科等知名產商都積極與智能家居企業合作,開發帶有智能家居的智慧社區。
雖然智能家居概念火熱,但可以看到,愿意買賬的消費者并不多。正所謂,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在智能家居領域的確存在著很多如錦上添花般“偽需求”。
比如給各種家電產品加入網絡模塊,之后再通過APP實現手機遠程超控,說起來功能十分炫酷華麗,但在實際運用當中卻華而不實。一些廠商把冰箱、洗衣機、空調、電飯鍋、烤箱等產品加個聯網功能,就堂而皇之的冠以“智能”二字,這簡直是在赤裸裸地貶低消費者的智商。
對于智能家居而言,智能化不應只是停留在家庭設備的聯網協同上,而應該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全方位地提升人們的生活體驗。
智能家居領域要抓住人性中的“懶”——人是能一步完成的工作絕不兩步,高效、便捷、節能才是用戶的需求痛點,尤其是低頻場景更要注意。
智能家居依然有一個金三角:硬件、云服務和智能終端。硬件是Machine,智能終端上的App是人機界面、控制樞紐,而云則是連接、數據和服務的中心,唯有開放才可能完全釋放這些能力,改善和提升用戶體驗,而在此之上互通標準就會水到渠成。
歸根結底,智能家居的基礎是技術運用,例如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語音技術、感應技術等,整個行業也必然有一個洗牌過程。
人們對“智能化”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雖然短時間內我們不能期待具有AI、可以像人類般思考和學習的家居產品出現,但更好的操控性、更實用的功能、有效的聯動機制及更高的安全性,都是廠商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總而言之,智能家居產品切勿追求空洞、噱頭般的“高大上”,只有從基本體驗開始逐步完善、再提供以人為本的應用形式,才會帶來真正的“智能化體驗”。
我們始終相信:人工智能一定不是冷冰冰的技術,只有充滿情感、距離消費者最近、易被消費者感知的人工智能才會真正走向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