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營銷推廣: 如何選擇優質的廣告投放渠道?
yanfei 2020-09-24 18:16今天我們進來聊聊品牌廣告投放邏輯這個話題。
一、簡析用戶購買決策過程
1、用戶決策過程
我們通常將用戶購買決策過程分為如下五步:
圖解分析:
購前:用戶被激發消費需求,收集相關消費信息,并評估以決定消費目標
購買:用戶根據購買前信息處理結果,以自認為合理的價格消費目標產品
購后:用戶購買商品后,對于商品使用滿意度以及消費性價比做出自總結
2、商業運營行為解析
基于以上理論,品牌商有計劃地組織相應運營行為以吸引用戶的消費:
商業運營措施:
購前:通過廣告投放和口碑傳播影響用戶的購前信息處理過程
購買:通過現場促銷活動等方式加速用戶現場的購買決策速度
購后:通過高效的售后和及時的客服服務提高消費用戶滿意度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真正決定用戶購買決策的是購前的信息處理過程。因為處于降低消費風險的天性,用戶比較難接受自己完全未知的產品。
因此對于消費品牌,尤其是新品牌,廣告投放是一個影響用戶購買決策的關鍵節點。
二、用戶購前決策的影響因素
1、用戶信息來源
在整個購前決策過程中,用戶在被激發需求后,需要通過收集信息和評估方案來完成信息處理,最終確定消費目標。
其中收集信息階段由于信息來源的不同,成為購前決策過程的核心階段。
用戶主要信息來源:
個人來源:用戶社會關系間的信息傳遞如家人朋友、鄰居、同事等
商業來源:指品牌運營相關方的廣告投放、包裝展示、商業推銷等
公共來源:第三方社會性信息來源如大眾媒體、專業消費評審等等
經驗來源:用戶自身的與需求相關的產品使用體驗、性價比衡量等
2、用戶信息來源變化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用戶信息來源的比重并非一致,隨著商業文明的發展,尤其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出現,商業來源的比重越來越高,最終占據了用戶信息收集來源的主導。
例如當我們面對幾十個品牌洗發水時,是會選擇看過廣告的,還是從未聽過的品牌呢?即便是我們選擇了一款常用的洗發水,那么第一次選用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因為看過廣告呢?
三、傳統媒體時代廣告模型
1、廣告模式解析
不可否認,報紙、廣播、電視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人類第一次通過公共媒體快速的知道千里之外發生的事情。
由于傳統媒體的運營門檻高,造成了這個時代廣告投放渠道的壟斷性。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品牌方,面對媒體也是無可奈何。
分析:
消費者:我們要想獲得免費的精神娛樂就必須接受傳統媒體大量的廣告植入
品牌方:媒體刻意制造不同時間、版面廣告效果差異,迫使品牌方加大投入
為了在同等的播放時長內獲得最大程度的用戶覆蓋,品牌方不約而同的選擇在黃金檔做高密度的廣告投放,想想當年的腦白金就明白了。
2、 后遺癥
傳統媒體的廣告策略后遺癥是非常明顯的:
后遺癥分析:
用戶厭倦:廣告越來越多導致用戶在收看時備受困擾,卻又無從選擇
品牌負擔:黃金檔播放時長始終有限,價格逐漸增高,品牌不堪重負
運營成本:為保持高收視獲得同行競爭優勢,媒體運營成本不斷增加
這種囚徒困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在各種媒體方式中,即便是現在的視頻網站也不例外。
案例:
騰訊視頻以超過8億的價格獨播《如懿傳》
用戶在一睹為快時飽受各種廣告騷擾。至于品牌方,這類獨播有時候就是一種賭博。
這些問題的出現,核心就在于用戶信息收集結構發生了嚴重的偏移,商業來源占比過高導致的。
四、互聯網對購前決策因素的影響
1、互聯網改變了什么
互聯網的出現為用戶改變信息來源結構提供了契機,因為個人用戶的影響力前所未有的增強:
互聯網的影響;
傳播速度:通過互聯網,我們傳遞信息、搜索信息的速度加快,信息時間差縮短
傳播幅面:互聯網可以將個體的發聲,迅速送到千萬人面前,只要它足夠吸引人
內容留存:我們在互聯網上的內容是可以長久保存,并且被其他人檢索并瀏覽
通俗一點解釋:推送一篇文章,就馬上會有數百人看到,而且只要我不主動刪除,這篇文章將會繼續保存并持續被搜索閱讀。
這就是互聯網對于信息來源的改變,它擴大了個人來源、公共來源,并積累用戶的經驗來源,商業來源在用戶信息收集的比例被壓縮。
2、廣告投放的變化
由于大量個體資訊的生產,尤其是自媒體的崛起,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
這對于用戶決策所帶來的改變有兩點:
分析:
用戶自搜索:用戶借助互聯網自主搜索,打破傳統媒體時代被動接受信息的局面
不信任品牌:品牌延用廣告粗暴投放讓用戶充滿不信任感,非商業來源迅速崛起
簡單的說,傳統媒體時代的廣告投放是品牌說什么,用戶只能信什么,沒有辦法和渠道佐證。而在互聯網時代,用戶會主動尋求答案,迫使品牌方涉足非商業來源,控制負面評價。
因此互聯網時代的廣告投放,需要考慮用戶主動搜索渠道(如搜索引擎)和品牌主動展示渠道(如雙微KOL)在不同階段的比例和力度。
五、我對廣告投放渠道的理解
1、用戶行為的改變
正是互聯網的出現,讓用戶在購前階段的行為發生了改變,從而推動了品牌的改變:
分析:
傳統媒體時代:用戶被動接收品牌廣告,形成品牌記憶和購買時的條件反射
互聯網時代:用戶在接受品牌廣告后,主動搜索資訊佐證才會形成消費
這種變化在新品牌進入市場時尤其明顯。
腦白金式的廣告投放,固然會讓用戶形成一定的品牌印象,但當用戶主動搜索時,如果差評滿屏或者沒有任何品牌資訊,依然無法提升銷售。
我們必須從粗暴的傳統廣告模式脫離,用更柔和的方式降低用戶的心理抗拒,增加品牌被記憶的概率。這一點OPPO的綜藝玩法很值得學習。
2、品牌應該做的改變
根據用戶購前行為的變化,品牌尤其是新晉品牌應該順應這種趨勢,及時的做出調整。
分析:
媒體渠道評估:評估品牌在常規媒體渠道的投放情況及實際效果
主動搜索優先:在目標用戶主動搜索的媒體場景內優先做出投放
流量落地次之:優先選擇淘寶、京東等渠道作為品宣流量落地點
品牌展示再次:品牌主動根據目標用戶關注渠道定向地投放廣告
建議:
優先優化SEA(如百度)、消費社區(如小紅書)這樣的用戶主動搜索媒體場景
進駐電商開設品牌旗艦店,天貓優先京東等次之。淘寶是電商外流量主要承接點
在完成主動搜索優化和流量落地點后,可測試投放常規渠道如雙微紅人、抖音等
以上的順序一定不要顛倒。
有很多人傻錢多的品牌,開始就砸雙微紅人、小紅書明星,花費頗多效果甚微。原因無外乎兩點:用戶搜索不到信息、流量沒有落地點。
這種錯誤實在是太愚蠢了,希望品牌主們都能戒驕戒躁,按部就班的做好基礎工作,然后再考慮媒體投放發力。這才是品牌打造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