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營銷運營: 一套可適合所有新媒體增粉的邏輯 !
yanfei 2020-09-25 09:36
輸出讓人成長,輸出讓人成長,輸出讓人成長,好了,開始。
之前所有的輸出都是比較理論的,4個月新媒體工作后,想做一些基于實際工作的輸出。以下內容會比較適合企業新媒體,以及嘗試多平臺運營的自媒體達人。還有,可能會有一些自創名詞,大家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就好hh~
1.新媒體分類
公眾號,今日頭條,微博,抖音等等,個人、機構、企業通常會運營多個平臺。但在我看來,就分為2類:
1)開放式新媒體(自創名詞):
在這類平臺上,會有官方的首頁推薦,有信息流,你可以看到你沒有關注過的人,比如今日頭條,抖音,微博,小紅書,即刻等等(因為有做小紅書和即刻,比較熟悉所以也列出來)。
在這些平臺上增粉,除了產出內容,需要比較深入的融入平臺。
2)封閉式新媒體(自創名詞):
公眾號,用戶看不到沒有關注的人,增粉大部分靠轉發,(互推商務屬性就不說了)。
和第一種不同的是,在公眾號上增粉,就是讓你做好自己。
2.開放式新媒體的通用增粉邏輯:
因為我主要做的就是同時運營多個開放式新媒體平臺,所以對這一塊比較有心得。
總結來說想清楚3個問題,完成冷啟動和初期穩定的增長沒什么問題:
1)大家在怎么玩?
意思是說,先刷刷首頁,找共通點,感受平臺氛圍,以此來確定我的表達基調、語氣、人設。通常在企業進行多平臺內容分發、達人進行內容搬運時,往往會忽略掉這個問題。
舉個例子,對今日頭條來說,它是一個資訊平臺,所謂資訊,就是到處充斥著“什么人什么時間做了什么事”,如果你的標題是一句文藝的詩,或者照搬微信的疊字,“哈哈哈哈哈哈”、“火火火火火火”、“白白白白白白白”,基本上沒什么人看,因為你脫離了“別廢話,說事情”的基調。
再舉個例子,新興平臺即刻,上面的個人人設都很強,氛圍比較輕松抖機靈,如果來一句很官方的“x月x日,x之夜,期待您的參與”,他們會突兀得想起雞皮疙瘩的…
比如小紅書,注重真實體驗感受,它的基調就是很口語化,語言中充滿熱情的安利“真的超好用der”,如果你用統一說話的模板,“本次案例來自于,關于xx:,以上就是xx的內容”,她們會敬而遠之的。
所以,通過這一步,就能基本確定“【我應該以什么姿態出現】”。
2)怎么找適合的內容發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了,關乎選題,總結為如下3個通用方法:
(1)【它是有價值,值得傳播的內容】
體現出來的標準是,你自己初次了解到時有恍然大悟、獲得收獲的感覺。
新媒體的意義就是信息的傳播和透明度,只有持續有價值的信息提供,才會有越來越多的關注,比如丁香醫生。
相比起來,如果只是單純的記錄、持續地說明每天見了什么朋友,日常活動等等,那就只是做朋友圈來玩,不是做新媒體,不是“我想表達xx”。
那么為了能夠獲取盡量多的有價值的信息,我們日常能做的,就是記錄下每一個靈感、AHA時刻。
(2)【作為一個粉絲,我會想了解什么】
也就是通常說的換位思考,比如,一個美食博主,代入他的粉絲身份,“我可能是一個準備學習做飯的小白,我想了解哪些鍋用的頻率高,值得買,想了解做菜用得最高頻的配料是哪些,想了解可以從哪些菜下手練習”。然后,選題自然就出來了。
(3)【內容的整合補充】
發自靈魂的拷問:“同一領域下有那么多博主,為什么要關注你?”。做好內容的整合補充,提高參考性,這是60分與99分的區別。
比如,我知道了一個衣柜收納的方法,但只告訴大家這個,效果不會太強不會持續太久。關于衣柜收納的場景,通常有什么?“疊衣服、放進去,有掛有框”,所以可以延申為衣柜收納布局示意圖,疊衣方法,收納小物件的購買方式。這樣才更有優勢。
當然,除了內容的整合補充,還能加入個人元素,也是區分與其它博主的地方。
以上3點就是關于選題。
3)官方推薦偏好什么
說完“以什么姿態”出現,“怎么找內容”,最后還有就是看官方對內容的偏好。
從選題來說,表現出來就是可以蹭蹭熱搜之類,從內容呈現上來說,文字具體全面?還是要圖片清晰好看?從官方推薦也可以摸個大概。這一點就是強調不要執著于自己每日的東西,還看看外面發生著什么。
好了,終于梳理完了開放式新媒體的…
2.封閉式新媒體:
對于讓你做好自己、注重內容轉發吸粉的公眾號,我實戰經驗沒有前面的多,不過也還是要總結一下觀察和思考的。
想清兩個問題,肯定不會差到哪去:
1)“我、我的內容,是否值得別人的轉發”
很重要,依此確定人設。
靈魂三問:“你的內容是否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或沖擊?你是否具有單一性和高識別性?讀者推薦你的時候,能否表達出他自己?”
舉個例子,一個持續寫自己去了哪里吃吃吃的美食公眾號,和一個像黃執中一樣智慧犀利的思想表達者,持續寫自己對于某些事物的看法、金句。顯然后者更能直面靈魂三問,而相信大部分人也都是對后者感興趣。
拿我自己來說,經常有想轉發沖動的有:顧爺、GQ、王澤鵬啊。
2)如何持續的表現我是我
統一說話語氣、方式、用一些細微的東西,代表自己。
提前的選題規劃、持續的內容產出、逐漸變細的顆粒度,堅持的人最美。(微笑臉)
最后,總結一下,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