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私域流量成為小紅書KOC? 引領傳播營銷新風口!
yanfei 2020-10-29 19:12新媒體領域又誕生了一個新詞匯:KOC。
大概意思是對應KOL“關鍵意見領袖”,而創造出的“關鍵意見消費者”。
造新詞,做新概念,這是所有做市場營銷服務的乙方普遍性做法,無可厚非—沒有新概念,就沒有新收入。
一、私域流量
KOC是在“私域流量”這個行業詞匯的大背景下誕生的角色名詞。首先發軔于電子商務領域。
在通常的電子商務領域,潛在消費者流量屬于電商平臺,如果商家希望獲得這些流量,就要通過投放廣告、購買“直通車”這類的辦法,向平臺方繳納買路錢。
隨著經濟形勢的一片環保色,商家已經難以承擔平臺層出不窮的收費由頭,關店潮愈演愈烈。此時平臺為了保障商家的留存,決定分出一杯羹給商家,這個大戰略叫“內容電商”并輔以“會員制”。
從產品策略上,就是平臺給入駐商家開發更豐富的網絡門店界面和功能,賦予消費者“關注商家”的功能,形成虛擬的粉絲群。開店商家在自己門店里可以自由開展具有獨創性的營銷活動。
從表面上看,這些訂閱關注了商家門店的消費者,不再僅僅是平臺用戶群體,還成為了屬于該商家的用戶群體,這些用戶就是該商家的“私域流量”。
這種做法很快被發現更適合于自媒體,特別是準備帶貨賣貨的自媒體。
對于在網絡媒體平臺上開專欄的自媒體作者,其專欄流量、微博流量、各種訂閱號的流量,在歷史上都取決于平臺編輯的關系推薦。誰和編輯關系鐵,誰就獲得公域流量的支持,誰就是KOL。
但這種KOL的變現能力很差,畢竟流量是贈送來的,猶如火車站廣場開店,賣賣茶葉蛋也許效果不錯,想接點兒更復雜的銷售業務就難以完成甲方的KPI。
KOL的變現能力單一,就會降低KOL的寫作積極性;
KOL的寫作積極性降低,就會降低自媒體平臺的整體公域流量;
自媒體整體公域流量降低,就會降低甲方向自媒體平臺投放廣告的意愿。
在如何幫助甲方完成KPI的本質需求上,網絡媒體平臺、甲方、自媒體作者,三者之間的本質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網絡媒體平臺也參照電子商務的模式,賦予自媒體作者“開店”和“經營店鋪”的能力,讓自媒體作者形成可以自行變現的私域流量。
有些平臺甚至允許自媒體作者直接發布廣告性軟文,鏈接平臺的內生店鋪。
由此,“私域流量”就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
其主要的表達形式是“3+1組合”:微信朋友圈+自媒體專欄+微信粉絲群,以及可鏈接的商品店鋪。
二、KOC
作為改革的先行者,早期的“KOL”們自然是私域流量的既得利益集團。
碼字寫稿,長期以來是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們,向互聯網轉型時取用的路線。更多的弄潮兒忙著加入雙創大潮,不管是拿計劃書融資,或者搞個微商團隊,都有更體面的地位和更多金的收入。
一轉眼,凜冬已至。
一大波的失業者或者失意者,惶惶然四顧何處還有什么求生的機會,“做微商、賣保險、自媒體”成為入行門檻最低、轉型成本最低、投入資金最低的“三低型”職業轉型最佳選擇。
如同做微商、賣保險的新人一樣的套路,在中國做生意,后來者最好的競爭策略就是:價格便宜!
相比于KOL們的北森慢跑、全馬,新來的自媒體捧著黃燜雞米飯,就著榨菜報價:200!量大從優!
我們不發表意見,我們只是用戶意見的搬運工!
我們不創造用戶,但我們可以為甲方扮演用戶!
我們是誰?我們是KOC!
—知道酒吧里的酒托兒嗎?
三、如何打造私域流量?
前文已經講過,私域流量的主要形式是“3+1組合”:微信朋友圈+自媒體專欄+微信粉絲群,以及可鏈接的商品店鋪。
私域流量的整體運作比較龐雜,限于篇幅只列出核心提綱:
1、人設打造
人設打造主要通過“朋友圈”,此處“朋友圈”是一個代名詞,包括了“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微頭條”“脈脈”等一切“動態”性質的工具。
經營人設的要點在于:
(1)確定發什么類型的內容,素材如何準備
(2)什么時間節點發
(3)不同時間段應該發什么內容
(4)每天多少條
(5)如何與朋友圈其他人互動
(6)如何保持朋友圈內容的連貫性和活躍度
2、好友互動
(1)好友圈的分組分類
(2)不同分組的問候內容和頻率
(3)好友關懷
3、粉絲群
(1)種子用戶
(2)人數增長規則
(3)活躍度規則
(4)變現規則
(5)群裂變
4、自媒體
(1)養號規劃
(2)交易規則
(3)防封規則
(4)加粉運營
(5)讀者導入
(6)讀者交換
5、品牌營銷
(1)付費社群
(2)行業會議
(3)培訓講座
(4)圖書出版
(5)第二梯隊
6、電商化
(1)矩陣
(2)對接
(3)交換
通過以上的6大模塊,就基本可以形成屬于自己的私域流量。
至于你是KOL,還是KOC,只要不能幫助甲方實現KPI,一切新名詞都是扯淡!